通過挖掘用戶心理訴求設計頁面
我們平時做交互設計的時候,都是看看這個頁面有哪些不合理、布局怎么擺放、選擇哪個交互形式更合理,但如果你拿到的原型已經很合理了、沒什么可改的了,你還能做什么呢?或者說,現在隨便給你一個沒什么問題的頁面,你還能怎么做交互設計呢?
通常我們會拋開頁面邏輯,分析一下用戶場景,看看用戶使用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問題,這個工作也稱為場景分析,場景分析是交互設計的日常工作,每個人都會做,但由于每個人的水平不同,分析出的結果也不太一樣,優秀的交互設計師,基本上都擁有很強的場景分析能力,他一看就知道這個頁面有什么問題、應該怎么修改,但很多人都無法做到這一點
我在半年前就在思考這個問題,我在想怎么讓大家學會場景分析(自己懂,但不代表能把別人教懂),我不斷的總結、修改,最終寫下了這篇文章,這篇文章比較偏向中高級,新手需要認真理解、認真練習 看不懂就多讀幾遍
正文:
接下來的內容將會通過一個「境外掃碼支付」的案例來貫穿整篇文章,首先說「掃碼支付」,無非就是打開相機、掃描二維碼、輸入金額、輸入密碼,并不是很復雜,那「境外支付」有什么區別呢?
最大的區別就是要給小費,因為在國外,很多人的主要收入來源不是工資,而是靠小費,給小費已經是他們的一種文化、一種生活習慣,而且小費一般會按照消費金額的百分比來支付
根據這些規則,我們可以畫出「境外支付」的頁面
如下圖所示:
掃碼后輸入金額,在金額下方會多出幾個按鈕,讓你選擇要支付多少小費,選擇完小費,總金額會產生變化
這就是我們所說的「已經沒有什么問題」的頁面了,因為從「操作」方式都很簡單,「展現形式」上也一下就能看懂,但現在我從另外一個角度提出幾個問題:
問題一:
中國人沒有給小費的習慣,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情況下要給小費、什么情況下不用給小費,他在支付的時候就會很糾結,我到底要不要給?
問題二:
我知道要給小費,我也愿意給小費,但是給多少合適呢?給多了怕虧、給少了又怕不合適,所以在選擇小費金額的時候就會很糾結
問題三:
10%的小費是多少錢、15%的小費是多少錢?我很想知道具體金額,但在頁面中點了一下卻看不到,這樣我就很困惑,我到底給了多少小費?
在這樣的「心理活動」下,這個頁面似乎就有很大的修改空間,我根據這些問題重新設計了這個頁面:
你可以看到,頁面增加了這些功能以后,體驗要比以前好很多,但現在我希望大家先別去管我是怎么設計的,而是想一想,我是怎么發現這些問題的?為什么其他人沒想到這些問題?
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剛才的問題:
- 中國人沒有給小費的習慣,不知道什么場合下該給小費
- 頁面提供了3個小費金額,但用戶此時糾結的是給多少合適
- 點擊以后看不到小費的具體金額,總會心算一遍,過程很難受
這些都是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「疑惑、糾結」等情緒(統稱負面情緒),而我做的,僅僅只是去體會用戶的感受,「發現」了這些負面情緒而已,我的方法也很簡單,就是在腦中模擬一遍用戶的使用過程,腦補一下他會怎么想、他會怎么做
這件事每個人都會做,但大多數人都沒掌握要領,分析出來的問題總是沒有說服力
這個模擬的過程,關鍵就在于你腦中想象的畫面是否貼近用戶真實的場景,如果相差很遠,那你發現的問題基本上也是不準確的
想更準確的發現問題,就需要找到各種線索讓自己更加了解當時的「情境」,這個「情境」中的人物是誰?他們分別有什么性格?周邊環境是什么樣的?發生了什么故事?
通過補充這一系列的線索,我們腦中的畫面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晰,當你在大腦中能像看電影一樣腦補出整個過程時,你就能很清晰的感受到用戶情緒變化
一、用戶畫像
場景中最重要的肯定是「人物」,想要更加了解這個「人」,一方面要了解他的「基本情況」,一方面要了解他的「價值觀」
通常情況下,我們會使用「用戶畫像」來完善人物的基本信息,比如一個中學英語老師,通常都是女性,25~30歲,已婚、擅長交際、愛打扮、開車上下班、周末愛自駕游….
這些基本信息組成了一個「虛擬人物」,而接下來我們在腦補場景的時候,就要以這個虛擬人物為主角來模擬整個場景

二、行為特征
雖然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虛擬人物了,但這個虛擬人物還只是一個空殼,我們還需要為他補充靈魂,也就是他的脾氣、態度、價值觀…
在日常生活中,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的脾氣、態度、價值觀,需要跟他深入溝通才能做到,但一個虛擬的人物沒辦法溝通怎么辦呢?我們就需要根據「目標群體」的「行為特征」來推測他們的價值觀
「目標群體」就是我們上一環節所說的「用戶畫像」,在這個案例中,目標群體是在國外「旅游 或 居住」的這部分人
在國外居住的人已經習慣了給小費,也知道要給多少,所以他們不存在我剛才說的那些問題,反倒是那些「偶爾出國旅游」的這部分人,他們對國外的文化不夠了解,他們沒有給小費的習慣,因此這部分人就是我們核心考慮的對象(并不是另一類用戶完全不考慮,而是這兩類用戶有很大的差別,所以要把他們作為兩個用戶畫像單獨去分析)
偶爾出國旅游的這部分人有哪些特征呢?
恰巧我之前做過境外旅游產品,我自己也經常出國旅游,所以我對這類用戶的特征十分了解:
- 很多人出國旅游都會選擇廉價航空,甚至會因為機票便宜而開始一段旅行
- 大多數人都選擇和朋友/情侶一起,消費一般都很理智,不會為了面子而沖動消費,并且會評估商品的性價比
- 去餐廳吃飯的時候,即使這個餐廳的評價很好、環境很好,會因為價格比較貴而直接走人
- 坐了兩個小時大巴,下車后看到娛樂項目的較貴,會在原地商量20多分鐘才愿意交錢
- 每次消費前后,都要用匯率軟件計算一下自己花了多少人民幣
- ….
這些都是「偶爾出國旅游」這部分人群的「行為特征」,關于這些行為特征我還能舉出很多例子,但所有的事情都在說明一件事,就是這類人群即使在國外消費,也會很在意自己花了多少錢,他們會評估自己的預算,會去考慮這件事值不值得花錢…
我和資產過億的土豪一起旅游的時候也是一樣的,出國旅游全都是AA制,點菜的時候也會很在意價格,也會因為省了一筆錢而開心,也會因為日本打車貴而坐地鐵…
這可能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消費觀吧,買好幾十萬的車,舍不得花3塊錢停車費;一件衣服200多,但變成190加10塊錢郵費就不愿意買;去超市購物花300多,結賬的時候選擇大袋還是小袋就會糾結一會;訂外賣會因為多了幾塊錢送餐費而猶豫要不要支付;逛淘寶會來回對比價格,看看能不能少花幾塊…
這些行為特征幫助我們很好的了解了這部分人群的脾氣、態度、價值觀,同時也為這個用戶畫像注入了「靈魂」,接下來再去分析用戶場景的時候,我們就更容易產生代入感、更能夠理解對方的感受了
你可以發現,我上面舉了很多例子(線索),他們屬于不同的人群,這些人群的職業不同、消費能力不同,但他們的「價值觀」是一致的,所以我才將他們歸位一類,形成一個統一的用戶畫像(這里想說明:用戶畫像是根據你的需求來分類,不要總是把性別、年齡段、職業作為用戶畫像的分類標準)
另外,在這個案例中,我只是恰巧對旅游方面的用戶比較了解,但如果你不了解這部分用戶,或者你做的是其他模塊的產品怎么辦呢?
一般的方法就是做用戶調研,與用戶面對面的深入溝通,但并不是所有項目都有機會做用戶調研的,我們可以在網上找一些用戶真實的聲音,比如淘寶、大眾點評、App Store、抖音、知乎…這些地方都能看到用戶真實的反饋,通過這些線索可以更快的了解用戶的態度和想法
這個環節比用戶畫像更重要,很多人就簡單了解了用戶的基本信息,然后直接拿著一個空殼去模擬場景,最終分析出來的結果和用戶一點關系都沒有,完全就是在表達「自己的感受」,Long老師看到很多設計師都有這個問題,所以在這里特別提醒你,在設計頁面之前多花點時間去了解用戶(尋找更多線索),了解他們性格、脾氣、價值觀…,最終要拿一個有靈魂、有思想的用戶畫像去模擬場景
后面我會補充一篇關于「洞察」的教程,幫助你更好的理解用戶的內心世界(網上沒有類似的教程哦)
三、模擬場景
現在我們得到了一個「有靈魂」的人物,接下來我們把這個人物套在自己身上,假裝自己就是這個人,模擬一遍產品的使用過程,然后看看自己會遇到什么問題、會產生什么想法、情緒、疑惑
很多人的做法是直接拿起手機開始操作頁面,然后反向推理用戶的想法和情緒,這樣的做法是有很有的局限性的,因為你的思考范圍僅限于頁面操作環節,整個故事沒有前后關系,你不了解他打開APP之前發生了什么,也不知道他所處的環境是什么,所以你沒辦法體會他當時的真實感受
在模擬場景之前,我們要先盡可能補充故事的前后關系以及周邊事物
故事的前后關系可以拓展的很廣,比如從他進入餐廳之前開始模擬,他是怎么找到這個餐廳的?進到餐廳以后服務員的態度怎么樣?餐廳的裝修風格是怎么樣的?周邊用餐的都是游客還是本地人?這些都有可能影響他最終支付的心情和想法
你也可以把這個故事線拉到更遠,比如從完整的一天開始計算,他去了很多地方,走到哪里都要給小費,錢已經花的差不多了,這種情況下再去結賬,產生的想法可能又不一樣了
當你把這些細節都補充進來的時候,你腦中的畫面就會變得非常清晰,你很快就能進入當時的「情境」,這時候你就更容易感同身受,更容易發現問題
當然也有很多同學沒有類似的經歷,無法想象這些場景是什么樣的,這種情況下我一般會去大眾點評或者旅游攻略網站,看看別人發的文章和照片,讓自己盡可能多的腦補出這樣的畫面
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去模擬場景了,在這個案例中,我們要模擬的是:一個中國人,和朋友/伴侶一起出國旅游,在一家餐廳消費,掃碼結賬的過程
下面給大家演示一下我模擬的場景:
一個25~35歲之間的上班族,節假日和伴侶一起出國旅游,對外國的文化、習俗、禮儀都不太了解,他們在大眾點評選擇了一家口碑不錯的餐廳,裝修很有當地特色,服務員的態度很好
他在店里看到本店支持「某APP支付」,又想起來在國內經常看到某APP有優惠,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,看某APP能便宜多少錢
打開APP – 掃碼 – 輸入金額,結賬的時候發現并沒有優惠,但是看到了支付小費的選項
Say:這個餐廳吃飯還要支付小費啊?(這是他的第一反應,頁面中突然出現一行寫著「支付消費」,他就會認為這這個餐廳吃飯就必須給小費)
Think:可能在國外這種高檔餐廳都要給小費吧(他在說服自己,接受這個規則)
Feel:驚奇 – 疑惑 – 排憂
Do:選擇了支付10%的小費,看到總金額變了
Say:10%的小費是多少錢啊?(根據用戶特征,我們可以知道用戶每一筆消費都想知道具體金額)
Think:1246.34 – 1234 = 12.34 (他會花時間算一遍小費的金額)
Think:小費一共是12.34,但這個好像是美元,折合人民幣大概是……86塊錢(用戶很在意自己花了多少錢)
Think:天吶,這個小費給的有點多,我覺得給10塊錢人民幣就夠了
Feel:疑問 – 感覺麻煩 – 吃驚
Do:選擇「其他金額」,本來想輸入10塊錢人民幣,但是這里默認是美元
Think:10塊人民幣大概是…..1.5美元吧
Do:輸入1.5
Think:感覺自己給的是不是太少了?但是又不想給太多,就…這樣吧
Feel:心累 – 心虛
這樣我們就模擬出了用戶從打開APP,一直到最終支付的完整過程,在模擬場景的時候,我使用的是【同理心地圖】,將用戶的語言、行為、想法、感受 全都記錄下來,這樣我們就知道用戶在每個環節產生了什么想法、哪些行為、哪些感受…
關于【同理心地圖】,Long老師在這里說一下自己的看法:
很多同學在運用同理心地圖的時候,就像套模板一樣:先去想他說了什么,然后把所有能說的話都寫下來;再去想他做了什么,然后把所有用戶的行為都寫下來…..
這是一個錯誤的用法,同理心地圖不是幫助你發現問題的,而是幫助你記錄問題的,它就像在你的筆記本上畫了一個十字,把你的想法分成不同類型,方便你閱讀和整理而已,你的核心是將每一個行為、想法、感受都串起來,讓所有產生的問題和需求都有前因后果,否則你得到再多信息也是無效的
這個過程需要用到你的「同理心」,同理心需要盡量調起自己的「感性思維」,減少「理性思維」,要盡可能的「體會」用戶當時的情緒,關于同理心其實也有很多技巧的,之后我會對「同理心」單獨補充一篇教程
分析完用戶場景之后,我們得到了一個完整的用戶流程,我們把用戶從 【打開APP】~【完成支付】的情緒拉一個曲線,可以看到如下效果
用戶整體的體驗是走下坡路的,可以用非常差來形容,而我們做為【用戶體驗設計師】,工作職責就是減少用戶的負面情緒,把「難受」的環節提升到「一般」,把「一般」的環節提升到「開心」,如果最終的曲線是一個上升趨勢,那我們的體驗設計就起到了作用
四、解決問題
通過剛才的場景分析,我們已經知道用戶在每一個環節遇到了什么問題,產生了什么需求,接下來只需要根據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就好了
比如用戶在輸入10塊錢的時候,想知道10塊人民幣等于多少美金,這時我在頁面中增加一個查詢匯率的入口就能解決問題了
所有問題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去解決,但現在頁面中的問題比較多,一個一個解決的話就會導致頁面非常亂,這加一個功能、那一個功能的,最后頁面變成了四不像,想改都改不回來了
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,因為這是我們的慣性思維,看到問題的第一時間就會去想怎么解決問題,思路是順著問題走的,而Long老師在這里希望大家學會從「根源」上解決問題
從「根源」解決問題,就要思考問題的「本質」,舉個例子:
- 質疑現狀:我增加一個匯率換算入口,是為了讓他知道10塊錢等于多少美金,那我就要思考,他為什么產生這個需求呢?
- 分析原因:因為頁面提供的默認按鈕最低只能選擇10%的小費,他不想給那么多錢,只想給10塊錢人民幣,但頁面又支持輸入人民幣,只能輸入美金,所以他才想知道10塊錢等于多少美金
- 發現本質:1.他想知道匯率,是因為他沒辦法輸入人民幣;2.他想輸入人民幣,是因為他只想給10塊錢;3.他只想給10塊錢,是因為默認提供的金額太高了…
通過這樣的分析,我們發現用戶的需求并不是想知道匯率,而是想輸入一個自己滿意的額度,這時候再回到設計方案上,我們的思路和設計形式就完全不一樣了,考慮的不再是怎么讓他知道匯率,而是怎么輸入自己滿意的額度
同樣是解決一個問題,初學者只能看到表面問題,而高級設計師會從「根源」上重新思考問題,先明確設計方向,再執行
Long老師在這里希望告訴大家,設計的時候不要過度陷入細節,不要把所有時間都用在頁面布局、交互形式上,有時候停下自己的手頭工作,重新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,你就會有新的發現
思考問題的本質需要經過長期練習,下面我說一下自己的練習方法:
- 首先,我們正常的思考方式是「順著一件事繼續往后想」,如果想要切換思考方式,就必須先「停止自己的慣性思維」,也就是說,先不要思考怎么解決問題、不要思考頁面怎么展示、不要思考放在什么位置…
- 根據當前正在解決的問題,說出問題的原因是什么(比如我想增加一個匯率換算的入口,原因是用戶想知道10塊錢人民幣等于多少美元)
- 對你所說的原因提出質疑,為什么他想知道10塊人民幣等于多少美元?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么?用戶當時遇到了什么困難?(這幾個問題幫助你一步一步還原了用戶當時的場景)
- 根據你所說的原因,我們看看用戶在出現這個問題之前發生了什么(想知道匯率,但沒辦法輸入人民幣;想輸入人民幣,是因為只想給10塊錢…),通過不斷的推理,直到無法再找到原因為止,這時你就找到了最根本的問題
以上這個方法比較完整,是一步一步推理出來的,比較適合初學者,但還有另外一種方法,就是忘記你所發現的一切,直接回到最初的場景,從頭思考一遍用戶場景是如何進行的,從根源處發現用戶的真實需求
這個方法其實就是我整篇文章從頭到尾都在使用的方法,先了解用戶、再了解場景,然后需要運用你的同理心,通過感性思維去分析用戶情緒,這個方法不太建議初學者使用,最好還是能從推論的方法開始練起,這樣你的設計才是有依據的、有邏輯的,之后再和產品經理溝通的時候,你就能說服對方,而不是我覺得這個設計應該怎么怎么樣…
好了,在解決問題的環節,我給大家講的是「通過發現問題的本質確定設計目標」,這是每一個高級設計師都要掌握的技能,當你在工作中過度陷入細節的時候、當你設計沒有思路的時候、當你與產品經理發生意見分歧的時候,可以通過這個方法回歸到問題的本質,重新確定設計方向
之后的頁面要怎么設計、怎么擺放,這些比較初級的東西我就不在這里繼續講了,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幫助大家在「思維」上有一些提升,改正之前的一些錯誤方法,真正懂得以用戶為中心做設計。
轉載聲明:本文來源于網絡,不作任何商業用途

全部評論


暫無留言,趕緊搶占沙發
熱門資訊

【UI設計】UI設計師快速上手B端設計指南

什么是ui交互設計?

你知道韓國的設計風格有什么不同嗎?

adobe比較常用軟件有哪些啊?

【干貨】平面設計構圖原則!

UI設計師和ued設計師的區別是什么?

深圳平面攝影培訓學校排名哪家比較正規?

北京UI設計培訓學校排名前十名有哪些呢?

深圳哪里有ui培訓專業機構?
